请输入您要找的作文...
首页/心情/说说 原创 戈这种兵器为什么会成为先秦的主战兵器?因为战术需要

原创 戈这种兵器为什

时间:2023-11-21 03:29

原标题:戈这种兵器为什么会成为先秦的主战兵器?因为战术需要

今天来篇古代兵器篇,毕竟读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戈这种兵器,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除了我们中国和受我们文化影响的周边地区外。其他古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还是古埃及、古希腊及古印度等地都没有。这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了,因为兵器这个玩意,必定是和同时期的战争形式,采取的战术手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为什么我们和其他的文明不一样呢?

先看看戈的结构组成:

标准的戈由戈头、戈柲和戈柲下端的鐏三部分组成。

1、戈头,一般由援、内、胡、阑组成。

援:就是戈头前部平出的刃,刃分上下,前聚成锋,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扁菱形,长约八寸、宽两寸,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位。

内:就是戈尾部横向伸出的部分,呈榫状,用来安装木柄的柲。

胡:就是指由援向下转折延长的弧形部分。

阑:内和援之间的凸起部分称阑。内与胡上面穿绳缚柄的孔叫做穿。

2、戈柲:就是木柄啦,一般用木或竹制成,剖面是前圆后扁,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凭借手感就知道戈头的位置,如果是圆的,会在手里转动,总不能作战时经常抬头看戈头的位置在哪,有没有对着敌人吧。

3、鐏:就是柲尾部的铜,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插在地上,也有带尖端的刺形状和带刃的,这样就也可以用来作战。

根据柲的长度可以分为80厘米左右长的单手步战戈,配合盾使用;1米4左右的双手步战戈和3米左右的车战戈。

根据戈的结构,作战时的主要用法就有:

1、啄击。啄击时,使用者挥舞戈柲,用戈的尖锋去伤人,由于戈援细长,因此这种招数看起来就像鸟类使用长喙去啄食一样。据说这是戈的主要攻击方式,我觉得说不通的。如果只是啄击,那么应该做成这样。

这样啄起来威力更大。

如果援更长,比如这样,

是可以勾割的,参见镰刀,就是效果差点。要是啄击是主要功能,那么应该叫啄兵,事实上古人叫戈为“勾兵”、“曲刃”。啄人而入,再勾之,这应该是一种用法。

这种啄击的功能威力有限的很,哪有刀斧劈砍的威力强。

2、勾割。勾割时,使用者手持戈,置目标于下刃附近区域,然后运力拉戈,以戈的下刃和胡去伤人。(事实上未必如此,下文有)

有说法说,无胡戈是不能勾割的,就是上面的图,是无胡戈,要等到有胡戈出现才能勾割。

那么还是那句话,为啥无胡戈要下援有刃?镰刀也没胡,也能勾割。有胡是为了加强效果。有了胡,当胡的刃和下援的刃一起入肉时,戈头不容易偏转掉嘛。单单下援没有胡,下援去勾,戈头容易转动,勾人的效果不就不好了么。看下图有胡戈。

所以,后来戈发展为援和胡之间略成钝角,来加强勾割的效果,古人发现“横截微邪向上”是勾割效果最好的,因此略成钝角。就是下面这个图。

看起来这个功能廷威猛的,可是太复杂了,作战的招式要求简单实用,肯定没矛突刺的效果好。

3、摏击。摏击时,使用者手持戈向前推,用戈的上刃伤人。这是最没用的一个功能了,只有后方有硬物才能使上力啊,对方身后是空气,怎么发力啊。不过这种用法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例子,吴王阖闾就是被切掉脚趾,伤口感染而死。

看起来,功能很多,但是我们知道功能越多,用起来就越复杂,要想熟悉掌握所需要的训练时间就长,而且所有的这些用法,杀伤效果都很有效。摏击时,除非命中咽喉外,其余部位由于发不上力,很难形成重伤害。勾割时,同样因为往回拉发不上全力,戈头的下援锋刃也很难造成重伤害。啄击时,因为结构和重量(一般戈头就200多克重)的问题,很难与刀和斧钺的杀伤效果相媲美。

所以,看着功能多,其实是个四不像。

那么我们古代的中国人会选择戈这种兵器作为主战兵器呢?

既然大规模装备,它必然有存在的理由。

关于戈这种武器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很多文章了。细细考察,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都有问题。

我这里就讲一个观点,我以前就讲过,军队打仗从古代起就是联合作战,这种联合可能是军种的,也可能是兵种的,还可能就是武器的联合。之前的研究都是从戈这种武器自身以及针对单个人的角度出发,可真的作战起来,是多种武器的一个联合作战。那么光光研究单一兵器的功用可能就会失之偏颇。如果古人只有戈一种兵器作战,那么就会是这样的。

我们就从商朝来看,戈并不是唯一的近战主战兵器,还有一种,矛。

到了西周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剑。(商的剑太短,估计还是防身用的)

另外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兵器,殳。

那么,当多种兵器在军阵里同时使用时,发生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战术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兵器的需要;反过来兵器的使用,也是为了适应战术的需要。

古时候的军阵叫做“凡陈,行惟疏,战惟密,兵惟杂。”兵惟杂,不就是兵器要多种多样配合使用的意思嘛。各种作战要素联合作战,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作战体系的力量。

当两军排列成军阵对垒时,为了击败对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破坏对方的军阵,也就是他们的行与列。

一般来说,军阵的战斗就是以破坏对方的队列,使对方失去战斗队形,这样形成的效果叫做混乱。所以古人说:“前后不次则失也。”就是次序紊乱就会战败的意思。

通常的办法有长矛冲阵,前排的士卒基本都会死伤殆尽,当一方的力量抵挡不住对方的冲击时,军阵就散开了,战斗结束。

还有就是用劈砍性的兵器,刀、斧钺近身搏战来造成对方阵型混乱。

这两种办法都是硬碰硬的方式。

如果对方的力量足够强大,或者防卫严密,这样作战未必能取得良好效果,自己更是会遭到大量伤亡。所以一般实施突击,往往选择对方阵型松动的一瞬间。

而商周时期,我们中国的刀类兵器并不发达,斧钺类又过于沉重,而且需要使用更多的铜来制作,在之前《泰伯奔吴》的文章我们都知道了,铜在当时是战略性资源,这就使得需要大量使用铜的兵器难以成为军队的制式兵器。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更轻的戈是个代替方案,同样也是破阵的代替方案。

当戈和矛、剑、殳配合作战时,用戈这种勾兵将对方的士卒勾出队列或者以戈横击荡开对方手持的干(盾),而以矛、剑刺杀之(殳砸击之),同样能够起到破坏对方队列的效果。当对方的队列中不断被打开一个个小缺口时,来实施冲击,效果自然比直接长矛冲阵要好的多。

所以古人的记载里就有:“戟拘其颈,剑承其心。”、“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以及“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的说法。所谓的戈戟助,就是辅助其他兵器作战的意思。所谓守者,就是抵近战斗的意思。

所以,可以这么说,戈这种兵器就是为了降低战场上的战斗交换率,减少己方的伤亡而出现的一种战术性的兵器,其主要功用是和直接刺杀兵器配合来进行破阵。因为古代冷兵器战争,大量的人员伤亡是在破阵后造成的,那么在破阵前用一定的战术兵器来增加战术手段以减少当时最大的战略性资源——人的伤亡,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是戈在步战中的一个应用,我个人的观点。毕竟,没有形成大规模车战前,戈已经大量存在了,说戈的存在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商周车战,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最后,顺便说下车战。

在车战中,持戈的甲士,叫做车右;车左是射手。

车战的规矩是车右对车右,错毂相交,不可能出现车右对车左的情况。当车辆错毂,矛和殳很难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击中对方,而戈因为有横击和勾击的功能,将对方拉下战车。所以戈这种兵器又能够广泛用于车战。

这样,戈能够成为商周时期的主要制式兵器一点也不奇怪。

猜你喜欢

1 :若现实中哥布林真实存在其战斗力如何?

2 :社会实践英文作文初中(社会福利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啊?太高的社会福利

3 :原创 母亲温暖心灵的祝福语,挑一句发朋友圈!

4 :人生哲理散文诗(哲理散文:每个童年,是否都需要一个治愈?)人生哲理散文

5 :小学生作文《妈妈真辛苦》:开头以为很煽情,结尾才知“错付了”

6 :三年级植物作文200字(蜜雪冰城进军日本;植物标签联名Allbirds;Seesaw携手天目

7 :说说大全2022最新版的朋友圈(全套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电子课本大全(高清P

8 :《汤姆索亚历险记》(第四章)主要内容、好词好句、精彩赏析及读后感

9 :美文段落摘抄(经典美文摘抄800字及赏析)美文,

10 :武则天放弃另建一个陵墓,为什么却要和丈夫高宗李治葬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