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找的作文...
首页/美文/散文 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现实考量与进阶探索

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现实考量

时间:2023-12-19 11:15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现实考量与进阶探索

王泽来 孙 旭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做好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不仅有利于发现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生源、克服唯分数、唯升学不良倾向,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担当时代重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思想政治素养评价面临3个方面的主要矛盾,即考试评价的客观标准性与思政评价的主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课程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之间的矛盾,考试评价简单化与思政评价复杂化之间的矛盾。破解思政评价难题,应建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评价体系,以“大思政课”建设格局贯穿高中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部分考试项目综合改革试验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评价改革;高等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如何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作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内容,做好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抓手。所谓思想政治素养,是人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政治品质、道德人格和法制意识等方面内容[2]。做好高校招生过程中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有助于发现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生源,培养担当时代重任的人才,对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价值意蕴

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做好高校招生过程中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不仅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生源,克服唯分数、唯升学不良倾向,还有助于增强学生担当时代重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1.1 有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生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选拔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高校招生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不仅承担着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还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任务。因此,高等院校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过程中,不仅要守好人才培养的出口关、抓好人才培养的过程关,还要深刻领会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人才选拔提出的新要求,在高考招生环节把好人才选拔的入口关,遴选德才兼备的优秀生源。

思想政治素养作为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是衡量他们是否达到德才兼备的重要尺度,也是判断他们是否能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制素养,要将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方面作为招生重要参考,以此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全面提升高校招生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能力。高校招生还应充分发挥其对中学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推进中学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质量。

1.2 有助于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

开展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有利于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进而优化教育生态、推动教育教学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本源。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高校招生作为教育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挥着对高中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作用。教育评价评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社会用什么。近年来,虽然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和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一些地方学校仍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显然,这些现象和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且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违背。

做好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扭转一些地方学校重分数、重升学率的错误办学导向,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能够促进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誉观,避免出现“分数满满,信仰空空”等现象。可见,只有做好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努力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才能让教育评价的指挥棒立得稳、用得好,才能打通教育评价改革中以升学率评学校、以考分评教师、以成绩评学生的症结,确保在教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3 有助于增强学生担当时代重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步入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引导青年一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增强学生担当时代重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政治品质,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4]。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一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在一定意义上属于认识问题,是人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中形成和体现的。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引领学生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根基。只有用好招生评价的指挥棒,发挥高校招生过程中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导向作用,才能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真正的改变。这些改变具体包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树立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等等。自觉还包括对自身行为活动的价值觉悟。青年学生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阶段,具有独特的思维和心理特征,容易被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影响,难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5]。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师、社会形成合力,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在行为的道德价值选择上形成明确的价值目标和正确的善恶判断,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最终成长为可堪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历史沿革与现实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与考查。探讨高校招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问题,应着眼于青少年成长变化中一些重大的、标志性的事件或现象,并在总结已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现有问题,从而为完善高校招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提供借鉴和依据。

2.1 历史沿革

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和考查,历来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1952年,新中国开始实行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制度由此确立。1953年,高校统一招生工作中加入对考生政治条件的考查,教育部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按照经中央批准的《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政治审查标准》《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政治审查标准的补充解释》审查录取新生,不得降格以求,从而保证招收到政治、学业、健康条件较好的学生入学[6]。这一时期,高校招生的参考因素依次是政治条件、文化程度、健康条件,并在招录环节明显向工农子弟、革命军人、少数民族、华侨等群体倾斜。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在随后几年的高考招生中均强调“政治挂帅”原则,着重考查考生在政治上是否达标。196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学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高一级学校吸收新生既要重视其学业成绩,又要重视其思想品德和身体条件[8]。1977年恢复高考,邓小平同志提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9]邓小平的指示迅速打开“文革”后高校招生新格局,自此,党在教育领域拨乱反正,对高校报考资格政策进行重大调整。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选拔制度改革[10]。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1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完善德育评价,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引导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教育评价上扭转不科学的价值导向[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高考招生制度不断完善与深化,特别是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在教育评价上不断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成为有德行、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的人才,使教育回归根本。高校招生对考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评价开始进入相对成熟的新阶段。

2.2 现实问题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只有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才能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招生模式。受传统考试文化的功利化影响,当前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仍然存在3个方面的主要矛盾。

首先,考试评价的客观性与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主观多样性之间存在矛盾。以高考成绩作为人才选拔唯一标准的做法是造成高考“一考定终身”“唯分数”现象的直接原因,还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等片面强调学生考试成绩而忽视核心素养培育。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评价改革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解决长期存在的唯分数顽瘴痼疾。唯分数的主要问题在“唯”不在“分”,即把考试成绩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唯一依据,从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考查。作为以量化为手段的评价,考试成绩以统一标准的方式确定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以客观分数的形式保障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反对唯分数,不是反对考试成绩,更不是放弃考试评价,而是要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考试评价标准。

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完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有利于将人才选拔从单一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更加突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在人才评价中的作用。由于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部分内容需要采用非量化的衡量标准,且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必须呈现多样化特点。然而,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并不能完全替代具有客观性、标准性优势的考试分数,考试分数在高校招生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人才选拔与评价的重要作用。

其次,课程性评价与思想政治素养的过程性评价之间存在矛盾。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具有过程性的特点与要求。所谓过程性,是指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不但要基于学业成绩,还要基于学生在整个高中学段的思想政治素养表现的过程性记录和阶段性评价。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过程性要求,其本意是纠正过分追求评价结果的价值导向,明确评价过程的价值导向,帮助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加重视素养教育和高中学段的学习过程,淡化对应试能力和学习结果的过分追求。然而,在高中教育普遍实行“3+3”“3+1+2”等选科模式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素养评价要求的过程性很容易受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影响。高校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自主确定的,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有着不同的选考要求。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课程性,容易导致一些学校、学生和家长产生“唯科目”的观念,进而过分追求学科应试能力和高中学段的学习结果。

最后,考试评价简单化与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复杂化之间存在矛盾。考试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测量工具。所谓教育测量工具,就是以考试分数为依据,以知识测验的方法衡量知识水平,从而实现对被测验者知识水平的鉴定。考试分数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量化考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其他学科而言,如果说目前的考试评价是一种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广度、深度和结构进行较为客观、公正、有效考查的工具,那么对于思想政治素养评价而言,现有的考试评价方式存在较大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素养是一个涵盖心理倾向、文化、道德、政治立场等因素的综合素养,难以简单地通过教育测量和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查。

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本质是对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评价。所谓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评价,就是以价值多元化为基础,主张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倾向、思想观念、道德人格、政治品质及其外在表现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学生个体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和行为表现的多样性给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带来挑战,也使相应的评价过程呈现复杂性。例如,在实施层面,容易出现简化程序、集中突击、匆忙收场等情况,甚至存在一些条件不具备但仍强行进行素养评价的现象。在评价结果的使用方面,容易造成不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难以区分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考试评价与素养评价的关系,积极探索二者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才能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状况。

3 新时代高校招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进阶探索

探索实施高校招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是深化新时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存在的现实问题,应建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评价体系,以“大思政课”建设格局贯穿高中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部分考试项目综合改革试验探索,从而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地落实。

3.1 建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素养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建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体系,重点要解决评什么、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

第一,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评价目标。立德树人是确保思想政治素养科学评价体系性质和评价方向的关键所在,要通过科学方法对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进行评价,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从而对其思想政治素养作出综合分析和价值判断。

第二,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定性评价是在大量搜集评估对象的信息资料及相关数据后,对评估对象的性质进行分析和综合,最后得出结论性评语的方法,有助于对学生某个属性特征和水平进行相对公正的判断和分析。而定量评价,就要是运用一定的数学语言来分析和描述学生行为外在表现的科学方法。只有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的方法,才能建构更具科学性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体系。

第三,探索实施协同评价。所谓协同评价,就是同步推进社会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通过过程性、内部性和外部性3种类型证据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从而确保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

3.2 以“大思政课”建设格局贯穿高中教育教学全过程

只有以“大思政课”建设格局贯穿高中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更好地缓解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课程性与思想政治素养评价要求的过程性之间的矛盾。构建“大思政课”建设格局,就是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建强思政课课程群、优化教材体系、拓展选考科目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选考科目教学过程,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来说,一是要建强思政课课程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资源,在学科课程中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模块;二是要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三是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并将其引入课堂。

以“大思政课”建设格局贯穿高中教育教学全过程,还要善用“大思政课”。“大思政课”是将学校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13]。学校的小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和渠道,社会的大课堂是铸魂育人的大熔炉,二者都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有以“大思政课”建设格局贯穿高中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建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大思政课”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根本目标和本质要求。

3.3 加强部分考试项目综合改革的试验探索

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马克思主义文化素养的关键课程。高考作为教育的指挥棒,其综合改革理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素养考查:一是完善考试科目设置,探索将思想政治类科目纳入高考改革试点。例如,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中尝试将思想政治学科设为必考科目,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职业教育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二是完善考试命题模式,突破传统教育测量学的局限,更加注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不断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素养、政治素养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服务高校招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改革。三是持续优化试卷结构,创设新题型,通过紧密结合新时代伟大变革、新时代发展成就、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等创设情境,增强题型的开放性,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倾向、人文情怀、道德品质、政治立场等方面的综合考查,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探索并实施高校招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抓手,也是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的积极落实。目前,高校招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的发展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还缺乏实践案例的支撑。希望各相关机构、各方面人士共同努力,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国考试》2023年第9期)

猜你喜欢

1 :经典句子 人生感悟 哲理(100部国学经典汇总,一句话说清楚核心要点!)经典

2 :太励志!北大保安六战上岸

3 :你知道的经典的感人爱情故事有几个?(爱情故事)孙耀威《爱的故事上集》,现代爱情故事

4 :人生感悟哲理故事(华师附属航天龙城小学“书香少年”的读书故事集锦⑤——

5 :建议收藏!小学作文怎么写?小学作文素材汇总(词汇篇)

6 :政治思品(思想品德答题技巧全总结,附时政热点!)政治思品,

7 :原创怀念过去的伤感爱情说说永远忘不掉某人的心情说说-图说精灵

8 :物理课件(精品课件:八上物理《透镜》课件+课课练)

9 :《搞笑文章》十则幽默感悟,改变你一生

10 :人生智慧的中外名言名句100句,一生必读精辟感悟

-->